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日本sm/羞辱/调教/捆绑视频

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時間:2022-09-19 16:55 作者:admin 分享到:

汩汩綠電,點亮能源轉型之光

西藏首個百萬千瓦級水電站投產發電,國內首艘2000噸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出塢下水,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開啟整年度戶外實證……今年以來,一批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

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是清潔能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能源結構調整和減碳效果逐步顯現。

從沙漠戈壁到蔚藍大海,從世界屋脊到廣袤平原,可再生能源發展展現出勃勃生機。通過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等技術手段,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汩汩綠色電能(簡稱“綠電”),點亮中國能源轉型之光。據悉,“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將實現翻倍。

智慧大壩“領跑”世界

9月12日,在西藏自治區芒康縣與四川省巴塘縣交界的金沙江上游處,陡峭河谷間,熱風夾帶著水霧緩緩升騰,國家“西電東送”接續基地的先導工程——蘇洼龍水電站就坐落于此。

作為西藏首座裝機超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蘇洼龍水電站由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金上公司”)開發建設,共安裝4臺30萬千瓦機組。截至目前,3號、4號機組已順利投產發電。

“筑壩料源組成復雜,是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蘇洼龍水電站設計副總工程師朱軍解釋說,水電站大壩由瀝青心墻、粗細過渡料區、堆石區等分區組成,就像一個配料豐富的“三明治”。

“制作”好這個“三明治”絕非易事。為滿足結構安全和防滲水需求,大壩每個分區選用的土石料均不相同。例如,堆石區的石料不能大于1000毫米、過渡料不能大于80毫米、粗反濾料不能大于60毫米等。

海量的土石料,如何準確選取?又如何保證能被送到指定位置?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設項目部為200余輛運輸車裝上了北斗定位系統。每輛車上裝的是哪種石料、應該運送到哪個區域,工程技術人員一目了然。

“我們還引入了‘智慧大壩’控制系統,使大壩既‘聰明’、又‘健康’。”華電金上公司蘇洼龍分公司副總經理唐茂剛對記者說,一旦測壓管、測縫計等儀器感知到大壩有任何“頭疼腦熱”,項目管理人員可立即知曉,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同‘神經中樞’一樣,這個系統會時刻告知我們大壩的‘身體狀態’。”

除了肉眼可見的雄偉大壩,更多工程設備則藏在廠房之中。在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投產的兩臺發電機組均實現了一次啟動成功、一次并網成功、一次試運行成功。

2021年6月11日,正值主廠房進行4號發電機組安裝的關鍵環節——機組盤車。第一次盤車后,水導軸承絕對振擺測值為0.26毫米,已在規范標準0.35毫米以下。

“但是,機組在高速運轉下,精度對性能影響巨大。”發電機總裝負責人王玥海回憶說,為確保機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裝機團隊決定繼續調整振擺參數,爭取達到更低值。

“0.22毫米,調”“0.15毫米,繼續調”“0.1毫米,再調”……通過繪制水平投影圖,不斷優化軸線空間幾何狀態圖,各方密切聯系、分析推算,終于達到理想效果。“0.05毫米,我們成功了!”廠房內響起一陣歡呼。

“現在,我們發電機組的振擺參數,達到了國內同類型機組安裝的領先水平。在額定轉速下,機組能做到穩如泰山。”王玥海介紹,水電站已投產的兩臺機組正滿負荷運行,每天可產生1440萬千瓦時的電力,滿足300萬戶家庭或1000棟大型寫字樓的用電需求。

水電惠藏,造福民生。華電金上公司結合項目建設,面向當地群眾,開設定向招生、培養、安置的“三定”培養班。“就業有保障,生活有奔頭,我現在每個月都能領到上萬元的工資。”“三定”培養班畢業生、蘇洼龍分公司水情值班員昂旺卓瑪笑著說。

在蘇洼龍水電站成功建設開發的背后,是中國水電從奮起直追到超越領先的經驗支撐。

如今,溯金沙江而下,葛洲壩、三峽、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與白鶴灘共6座水電站中,有5座躋身世界前十二大水電站榜單。6座水電站,發電總量大,調峰能力強,有效緩解了華中、華東地區及川、滇、粵等地的用電緊張局面。

其中,白鶴灘水電站16臺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更是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100%國產化,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研發應用,使我國水電裝備制造實現了從‘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副主任涂陽文說。

“近幾年,中國的水電項目在改善民生與保護環境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我相信,中國水電也將在創新方面繼續引領世界標準。”國際大壩委員會(ICOLD)主席邁克爾·羅杰斯稱贊道。

海上風電 向海“爭風”

風電是當今發展最快的綠色電能之一。與陸地風電不同,海上風電更少受土地占用、噪聲污染等因素制約。向海“爭風”,正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藍色動力”。

根據《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690萬千瓦,同比增長4.5倍,累計容量躍居世界第一。

向海“爭風”,離不開海洋高端裝備研發能力的快速提升。

受制于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海上風電施工的年均作業窗口期,往往僅有100天至150天左右。同時,海底地質條件也是變幻莫測,曾有人將海上風電施工比喻為“在豆腐上插筷子”。

因此,“白鶴灘”號的問世,對于破解這一系列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6月29日,由中國三峽集團投資建造的國內首艘2000噸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在廣東省廣州市順利出塢下水。據了解,其甲板面積為4200平方米,足有10個籃球場大,這為施工作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峽物資招標公司船機項目部的王鵬告訴記者:“‘白鶴灘’號擁有的4條120米高的三角形桁架式樁腿,可使船體牢牢‘站立’在海面上,最大作業水深可達70米。”此外,“白鶴灘”號配有2000噸級繞樁式起重機,能滿足10兆瓦及以上大容量風機一體化安裝需求,在施工窗口期,也擁有更高的作業效率。

在“白鶴灘”號身上,建設者們付出了諸多心血。

2021年7月,“白鶴灘”號開始建造前,王鵬挑起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技術規格書足有上百頁,涉及結構、艙室、機械、空調通風等多個專業,那陣子,甚至連吃飯、睡覺,我都在心里琢磨這些。”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鵬不無感慨。

工作任務重、學習時間少,為了盡快掌握專業知識,王鵬每晚都會在辦公室看技術資料、啃建造方針、學法律法規。漸漸地,無論是船舶建造工藝,還是船舶設備性能,邊學邊干的他都能做到如數家珍。

“建造完成后,得盡快建立‘朋友圈’,找到‘好朋友’。”由于缺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管理經驗,王鵬四處拜訪上下游企業,深入了解市場行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帶領團隊制定出與“白鶴灘”號相匹配的管理模式,為其交付運營做足了準備。

有了性能更優的安裝設備,如何進一步提高捕“風”效率,轉換為更多的綠電?

寬闊整潔的總裝基地廠房里,各種型號風電機組配件整齊排列、整裝待發。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是全國首個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2018年以來,我國自主研發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相繼在產業園下線。

“目前來看,產業園發展良好,東方風電、金風科技、中國中車等多家龍頭企業相繼入園。”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劉建平說,園區已形成集技術研發、設備制造、檢測認證、建設安裝、運行維護為一體的世界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提升東部地區能源低碳發展水平,要積極推進東南部沿海地區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與此同時,多地也錨定“藍海”,海上風電“高質量躍升發展”的主題逐漸明確,今后,國產化將是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光伏性能 戶外實證

光伏發電系統,簡稱光伏,是指利用光伏電池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系統。

近年來,中國光伏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光伏組件等關鍵設備的實驗室研究水平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設備戶外運行的系統性研究仍很欠缺,許多已建成的光伏發電系統的實際運行性能,尚未得到科學有效評估。

“實驗室中的結果再好,產品的實效還是要拿到實際使用中來看,只有做好戶外實證研究,才能掌握光伏產品的真實運行情況。”國家電投(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光伏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龐秀嵐表示。

一片片光伏發電板匯成“藍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40余米高的監測塔猶如“海中燈塔”,傲立其間,指引航程……9月14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是全國首個新能源戶外實證實驗平臺,由國家電投集團黃河公司建設管理,設立了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儲能產品等4個產品及2個系統的實證實驗區。今年1月1日,平臺正式開啟了首期161種實證方案的整年度戶外實證。

為何會選址大慶?“大慶地處高緯度、寒溫帶,太陽能資源富集,且地勢平坦,具備在同等條件下,規模化連續開展戶外實證的優勢。”國家電投光伏創新中心光儲數字信息中心主任崇鋒解釋說,此外,平臺所在區域的地表環境多樣,有利于開展多種復合應用場景的戶外實證。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采用“光伏+草原”的開發模式就是個例子。崇鋒介紹,針對項目周邊存有的大片鹽堿化草原,團隊專門進行了生態修復研究,預留出草原生態修復與復合生產的空間。“打造集科研、觀光、科普于一體的‘光伏+’實證實驗平臺,提高了鹽堿化草原的經濟產出。”

“戶外光照強度、土壤乃至地表水的酸堿度等,都會對光伏產品的性能造成影響。”龐秀嵐告訴記者,為保障所有被測試設備的實驗條件一致,平臺安裝了涵蓋資源、環境、電性能等7大類共19種在線測試設備,實現全要素、全過程數據實時采集和分析。

“平臺形成了很好的數據庫,這將為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科技研究,提供公共數據服務。”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看來,對光伏、儲能關鍵設備進行戶外實證研究,能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提供科學依據,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3087.8萬千瓦,截至2022年6月底,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33620.4萬千瓦。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表示,當前,中國能源轉型仍面臨巨大挑戰,在智慧能源系統等領域,有待大量的技術突破。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旨在錨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加快構建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圍繞新能源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實施方案》在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模式、深化新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等7個方面,提出了21項具體舉措。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方案》的任務分工方案,進一步細化各項政策措施,并指導各地和有關方面認真貫徹落實,確保《實施方案》落地見效,在確保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持續推動新能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不斷邁進。


版權所有:http://www.afrik21.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