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燃煤供能的排放問題可能會阻礙東南亞地區的能源轉型進程。
國際能源署表示,東南亞地區的能源轉型面臨挑戰,因為該地區的能源需求預計將繼續上升,而充足的新燃煤發電能力仍在開發中。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立刻采取強有力的行動來實現減排承諾,”國際能源署執行主任瑪麗·布魯斯·沃里克(Mary Burce Warlick) 10月份在新加坡國際能源周刊(Singapore International Energy Week)上表示。國際能源署在會上發布了《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稱“前進的方向與2050年凈零排放(NZE)設想的全球溫度“可實現的”1.5°C穩定的目標達成一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趨勢是東南亞問題的源頭之一。國際能源署表示:“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印度和東南亞國家,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電網全覆蓋。屆時,家電和制冷設備的電力需求將進一步上升,這必須與脫碳需求相平衡。在印度、東南亞和非洲,這一挑戰尤為嚴峻”。
隨著能源轉型,天然氣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國際能源署表示,在每個預測模型中,“天然氣使用量都將增長一直到2025年,此后或將出現大幅差異”。按照碳密集程度最高的“既定政策方案”,全球天然氣需求將在2020年至2030年之間增長15%,然后繼續增長,到2050年達到峰值,但該峰值相比現在的需求,漲幅不會超過30%。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天然氣進口量將比2020年增長四倍以上,到2050年將超過4000億立方米。國際能源署的其他預測認為,天然氣需求將在2025年或之后不久見頂,盡管隨后的下降速度各個預測均有相同。
國際能源署表示,同期全球天然氣供應也將增長,但“未來幾年供需失衡和價格波動的可能性仍很大”。文萊市的能源部長阿旺?侯賽因(Awang Hussein)也在新加坡的氣候會議上重申了該國對天然氣使用的承諾,稱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作為過渡燃料,將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對于像東南亞這樣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需求增長將取決于天然氣供應的可行性,包括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口終端和分銷管道布局以及改善空氣質量的政策措施的力度這三方面。然而,國際能源署警告稱,天然氣在東南亞供能地位的鞏固,將視煤炭和石油使用量減少的速度而定。
國際能源署預計,在特定的發展情景下,到2030年,各國將批準和新建發電量多達200-215千兆瓦的新燃煤發電廠,主要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甚至在2030年之后,還會有更多電廠投入轉型。
印尼國有公用事業公司承諾,到2055年,所有燃煤電廠將全部退役,目前總發電量為50千兆瓦,但除非碳捕獲變得更加可行,否則印度脫碳的進程可能會落后于其他地區。亞洲開發銀行正在測試一種能源轉型機制的可行性,該機制利用資金“加速煤電的淘汰”,并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將成為潛在的初始東道國。
然而,國際能源署的凈零方案將不需要新增燃煤發電設備,而轉由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來彌補不足。